当前位置:深海教育网 >> 学校动态 >> 查看新闻

深海教育:职业教育风云激荡七十年

2020/5/13 17:58:14

  时间回到七十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正式开启了以工业化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建设,对各级各类专业化人才提出了紧迫的需求,以培养千万技能人才和亿万劳动者为主要目的职业教育由此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为了快速填补我国学习苏联推进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人才缺口,保证国家恢复与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周期短、人才实用性强的优势开始凸显,各类初、中级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大机器生产的推动下形成了集体教学的学校制,同时大多数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由中央各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经过几年的快速建设和发展,一批近代中国所没有的中等地质、矿业、电机电器、铁路交通等学校开始建立起来,算是正式开启了我国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先河。

  

  然而,当时“大干快上”的职业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更加专业化的人才需求,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半工半读”学校在天津国棉一厂应运而生。这种“半天劳动、半天学习”的方式,在城市和乡村广泛开展。在当时的环境中,这种方式让更多人有了受教育、学技能的机会,极大地扩展了职业教育的覆盖群体。

  

  好景不长,政治上的变动同时也牵连到了教育领域,文革十年,职业学校被大量停办、撤并或改为普通中学,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不过,探索并未停止,新的改变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条战线都痛感人才匮乏,职业教育继而开始逐步复苏。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论述“中等教育结构调整”时,通篇只说了一件事——发展职业教育。《决定》对职业教育体系有明确阐释,提出“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一布局对之后职业教育的锐意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开始走上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1992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明确了职业教育教学要实行产教结合模式,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标志着职业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变革的开始。

  

  经过将近70年的艰难求索,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截至到2018年,我国的职业院校有1.17万所,在校生2685.5万人,而1949年我国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总和仅为30万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分别占据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如今,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社会参与者也逐渐增多,从刚开始的政府办学到企业办学、社会办学,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三元职教体系。在职业资格认证方面的改革上,国家也把更多的自由留给了第三方社会机构和企业,国家政策决定从2020年1月起,要用一年时间分步有序将其他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全部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不再由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认定发证。与此同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制定发布国家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由相关社会组织或用人单位按标准依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颁发证书

  

  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千百万能工巧匠,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在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奋战的一员,深海教育将最大化发挥企业机构的自主性,将专业的教学实力和服务带给更多渴望成长的学员,把考证真正赋能于学员未来的职业发展。

  

  一路走来,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曲折中奋进,深海教育始终相信:技能强国、职教兴邦,此次疫情直接推动了全国3.09亿人或主动或被动成为在线教育的用户,全社会对于在线学习的需求得到了充分释放,这同时也是职业教育迎来的又一次重大机遇,随着全社会提升自我的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学习需求的深化将使得教育成为“刚需”。深海教育将坚持以“办好国家和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使学员“遇见更好的自己”为己任,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推动在线教学模式的升级创新,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积累宝贵经验。